
中国历史上都有哪些知名才女?她们的主要事迹和作品又有哪些?
中国历史上不乏知名才女,人们熟知的蔡文姬、上官婉儿、李清照、朱淑真、薛涛等等。这里着重介绍中国第一位女历史学家班昭的事迹。
班昭(约45-约117),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班彪的女儿,她嫁给同郡人曹世叔为妻,曹世叔没长寿,班昭早早成了寡妇。
班昭的远祖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班氏先祖叫班壹,原本楚国人,秦统一过程中,班氏家族迁到陕西扶风(今扶风县)。秦末大乱,班壹迁居楼烦(今山西武宁),以畜牧起家,家族财力雄厚。
班氏家族,历代都有地方大员,或朝廷重臣,到班彪一代,班氏家族是已有几百年辉煌的巨富贵族,也是有几百年历史的诗书世家。
班彪有二子一女。长子班固,次子班超,女儿班昭。班超在历史的著名事迹是出使西域;班固则以撰写《汉书》闻名后世,班昭这个女子也不一般。
班彪不愿意做官,专心史学,也要像司马迁那样,留下历史巨著。
《史记》从黄帝写到汉武帝,后事缺而无录。司马迁死后,《史记》有十篇散失,有目录无书稿。
于是,班彪作《后传》数十篇,这是续《史记》之作。公元54年,52岁的班彪去世。
班彪去世后,22岁的班固蒐集父亲遗稿,继续撰写《汉书》。公元58年,被人告发“私改国史”,班固被捕入狱。
中国历史上第一才女,当属宋朝李清照。
李清照的才,不仅体现在其文***上,也体现在其爱国情怀上。
李清照的诗词,婉转清丽,又散发着淡淡的忧愁,在中国诗词界独占一枳,诸多名句流传千古。
声声慢里,短短几句叠字,就把思念与孤单抒发到极致,这精湛的文笔后世无人可超越。
最近流行的电视剧《知否知否》,其剧名也源于李清照的如梦令,一句“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至今读起,仍能感受到那凄苦的情愫。
晚年的李清照,忧国忧民又无可奈何,于是把这种爱国情怀写在诗词里,体现出来了她作为那个年代的“公知”应有的品质。这种品质对于今天的文化工作者,依然有借鉴作用!特别是那些唯利是图的公知们,应该认识到你们的行径,尚不如古代一名女子!
西汉卓文君,仅凭二十六数字顺倒挽救其被夫司马相如所抛弃之婚姻,其作品无人能比。宋代李清照,委婉清丽,其词墨韵后世。唐代上官宛儿,鱼***,薛涛,李治。民国时期张爱玲。卓文君(一别之后,二地悬念,虽说三四月,却是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人传.....)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何等凄凉,何等忧伤!
康熙为什么三跪九叩朱元璋,称他是英武伟烈之主?
康熙为何对朱元璋如此推崇,其实理由有两个
其一,朱元璋的个人魅力的确是康熙十分尊重的
康熙的帝位来自于继承,本身就对能推翻另一个王朝的开国皇帝有天然生成的崇拜感觉,特别是朱元璋从社会的底层斗争到创始明朝,其间的艰难困苦也令含着金钥匙出身又从前经历特别困难的康熙感觉到差距,
其二,康熙帝此举也是为了收买人心
康熙是满人的皇帝,作为少数民族,满人不到百万,对于数十倍的***他们真的十分害怕,为了稳固统治,康熙帝***取了两手准备,一方面是实行愚民政策,禁止火器的进一步发展以保持满人骑兵的优势,另一方面就是怀柔政策,简而言之就是对***的宗庙,文化等能用就用,推崇朱元璋也是其中之一吧
@头条公开课繁星***#
在中国浩浩荡荡的历史风云中,明朝的开国皇帝和清朝盛世的康熙可谓是鼎鼎有名、功勋卓著,在各自的朝代中都施展了雄韬伟略,也在中国的历史中留下来浓墨的一笔。他们对明朝和清朝的贡献,在封建社会末期中的后继之君远远达不到的。咱们今天聊的是作为清朝的统治者,康熙为什么要向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三跪九拜,还称他是英武伟烈之主?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先后六次南巡,不管他南巡的目的是什么,每次康熙都要在南京进行祭拜,人们不禁疑惑,南京又不是清朝的龙兴之地,祭拜谁呢?不是别人,正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康熙为什么要祭拜朱元璋
真正的原因恐怕除了康熙自己心里最清楚,别人只能是猜测吧,或是有根据的推理。不管怎么说,康熙对于朱元璋是持着欣赏和崇拜的态度,但更多的是为了政治统治的需求
- 首先,为了皇权统治的合法性和继承性。
中国历史朝代更迭频繁,手段也是花样百出,但都要找一个理由或者口号来正名,无非就是顺应天命,天意如此等等,然后会做很多事来证明自己王朝的合法与历史的传承性。明朝的灭亡带有曲折性,先是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吊在歪脖子树上,大明灭亡。而满清打着“追剿闯贼,为崇祯报仇”的口号入关,来证明自己是顺应天命。尽管满清后来***了明朝朱姓子嗣,但从厚葬崇祯一事上看,还是比较重视这份合法性的。康熙跪拜朱元璋也是因为这,用此来昭告天下满清的皇权是合法的。
- 其次,为了安定民心。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布衣,小时候当过放牛娃、和尚,可以说是白手起家,他的***经历让天下老百姓佩服。而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他不仅祛除了元朝的残暴统治,在位期间还严惩贪官,体恤百姓,深的民心。朱元璋在老百姓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朱元璋可以说是神一样的存在。同时,明末政治凋敝、贪官污吏横行无忌,民心涣散,造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外面又有满清的虎视眈眈和不断进攻,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于朱元璋是非常的怀念的。康熙祭拜朱元璋正好笼络了人心。
- 笼络文人学子和士大夫阶层,来巩固统治
当时的江南是反清复明的重地,南京又是明朝的龙兴之地,在封建时期,更是将一个王朝兴起的地方视为福地,还有文人们在感情上也是非常怀念前明的,为了缓和矛盾和消除明朝的根基,康熙通过祭拜朱元璋来消除民怨,以达到笼络文人和士大夫的目的,最终达到稳固统治的目的。
所以说康熙三跪九拜朱元璋,真实目的是笼络人心,维护自己的统治。
康熙叩拜朱元璋除了比较敬重朱元璋,更深层的含义其实是玩帝王之术。
首先,清人入关统一才几十载,很多***都在怀念明朝的时候,这不是说明朝比现在有多好,而被外族人统治感觉很别扭。于是,有些人趁着人们这种“不适应”的心理,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作乱。康熙早看透这些人的意图,所以前去叩拜朱元璋并称赞他的功劳,以此瓦解这些人作乱的意图。
接着,康熙想用此举证明清人统治***是正统的,而不是外族的侵略行为。你们不是怀念明朝吗?那我就去叩拜朱元璋,并且称赞他的功劳,起码让你们觉得我们推翻明朝***是顺着天意,是因为朱元璋的孙子没把国家治理好,所以我们清人就替老朱打理而已。这样就能让人们心里比较容易接受清人的统治。康熙这手着实高明!
康熙叩拜朱元璋,也是想告诉人们,我们清人打心底也很敬重朱元璋,我们跟你们***也懂得对英雄的怜惜。我们清人并不是传说那样鲁莽无知,我们跟你们一样也懂得尊重彼此,只要你是个值得尊重。很明显,康熙大帝想把清人汉化,把满汉融为一体。否则,他们可以像大元朝那样搞等级制,把***分为最低级的那类人。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